1973年12月的某一天,总政治部主任还兼着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,开完政治局会议,就直接跟其他几个军区的司令员一块儿去了毛主席的书房。毛主席打算跟他们一起聊聊,听听大家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看法。
在这次集会上,毛主席先跟大家说明了进行对调的原因,然后头一个就问李德生,说李德生你既是总政的主任,又是北京军区的司令员,想听听你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这件事是怎么看的。
李德生马上就跟毛主席表明了态度:他完全听从中央的安排,对于这次的岗位调整,他一点意见都没有。
李德生这么一说,其他司令员就都没再吭声提反对意见了。接着,大伙儿一个个都向毛主席表明了态度,都愿意听从指挥。
谈话结束后的次日,中央军委迅速发布了正式调令,说李德生和陈锡联要进行岗位互换。调令上写明,一旦接到命令,需在10日之内前往新岗位报到。
那天晚上,陈锡联正坐在办公室里忙活着,突然手机响了,一看是李德生打来的。接起电话,李德生开门见山地说:“陈首长,我现在心里头压了块大石头,不知道咋搬开啊。”
陈锡联不清楚李德生正面临啥难处,就对他说道,不就是不在北京了嘛,换个地方,咱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。
李德生那边传来话说,他并不觉得离开北京是个多大的压力。他还提到,说心里啥也不想,那根本不现实,但面对考验,那是必须得接受的,没得商量。
陈锡联让李德生细说说,他到底面临着啥难处,自己则安静地在一旁听着。原来,李德生是被两方面的压力给困扰着。
在毛主席的那次集体交谈里,李德生是头一个站出来表明态度的,当时心里真没底,不知道其他将领们心里怎么想。他这一开口,估摸着其他将领也不好再有啥异议了,但这会不会让他们对李德生产生啥不满呢?
陈锡联一听这话,马上就跟李德生说:“这事儿不用琢磨,甭管谁先开口,说法都一样。毕竟,在这种大家伙儿一起掏心窝子的时候,哪个高级将领心里没点数,没个大局观念呢。”
所以,陈锡联安慰李德生说,这事儿真的没必要太纠结,其他将领应该都能懂。要是他们遇到这事儿,估计也会跟陈锡联一样表态的。
第二个难题,李德生怕到了沈阳军区后做不出成绩。他对这个军区的情况不太了解,心里直打鼓,生怕自己做不到位,更怕把军区原本有条不紊的各项建设给拖后腿,或者搞得战斗力下滑,到时候没法向陈锡联交代。
陈锡联听完之后,咧嘴一笑,跟李德生说,他操心的那些事儿根本没必要。
换到一个新地方,总得有个从不认识到了解的过程。陈锡联心里清楚李德生的本事,他相信李德生很快就能让军区的队伍焕发出新的战斗力。
在那之后,陈锡联和李德生在换岗之前,好好地聊了一通心里话,直到深夜,两人才结束了通话。最后,陈锡联真心诚意地对李德生说:“啥都别多虑,咱得勇敢面对挑战。”言罢,他便挂断了电话。
那么,为啥李德生在跟陈锡联换岗之前,要跟他聊那么久的电话,还掏心掏肺地谈话呢?
其实,大伙儿心里都清楚,他俩是战场上的老伙计了。他们俩都是来自大别山的娃。在打仗那会儿,李德生总是跟着陈锡联南征北战,虽说陈锡联也就比李德生早生一年,可李德生对陈锡联那是相当佩服。
陈锡联在革命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对李德生颇为器重,不断给他锻炼和晋升的机会,总是一同并肩作战,四处征战。就这样,两人之间逐渐积累起了牢不可破的战友情谊。
李德生对陈锡联有着深深的钦佩和敬意,这份情感成为了他们之间战友情的基础。反过来,陈锡联也十分看重李德生在战场上的那股狠劲和他出色的品格。
实际上,陈锡联的眼光确实没错,李德生后来表现得很出色。新中国成立后,有那么一段时间,李德生的功绩甚至还超越了陈锡联,这完全得益于他出众的人品和高尚的为官之道。
1999年6月10日那天,陈锡联因为长期受病痛煎熬,在北京不幸离世。当李德生得知这个悲痛的消息时,他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。
他回想起被张国焘排挤的那段日子,陈锡联给了他莫大的鼓舞。那时候,陈锡联为了保护他,一直形影不离地守在他身旁。他还记得,因为自己斗争经验欠缺,总是陈锡联在一旁提醒着他,给他加油打气,那一幕幕场景至今历历在目。
在文章里头,李德生细细回味了跟陈锡联一起打仗的那些日子。他就像文章里说的那样:“陈锡联这位老领导、老战友走了,我心里头真是说不出的难过和遗憾,我会一直记着他,永远都忘不了。”
这就是对并肩作战的兄弟、生命中提携自己的贵人、如同兄长般的老大哥,表达最深切的怀念与哀悼的方式了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